問
師父,有一件事我就是不能明白。為甚麼忽然間香港多了那麼多佔中和反佔中的意見?背後真的有外部勢力在干預?還是香港真的如此分化?
讀者湯馬士
答
香港是否非常分化,這個問題要看「分化」是怎樣定義。早幾天,有位富二代說,就算有50 萬人上街,沒有上街的卻有600 多萬。
好多人對這個說法反感。分析民意,最忌簡單的二元分立,以為不反對就是贊成。香港是多元社會;多元的意思,就是除了以一條軸線上劃分反對和贊成,還要考慮其他可能性。
事實上,沒有上街的600 萬人,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有沒有立場;有可能他們不贊成泛民主派,也有可能他們覺得不願意被別人扭曲自己的意願,也就是通俗一點說的「抽水」,但也不可以因此說他們支持建制派。大多數時候,社會裡面政治活躍的人,都是非常少數。有接近一成的人口會上街表達不滿,站在社會穩定的角度,也已超過警戒水位,亮起紅燈。
話說回頭,新媒體的興起,確又改變了我們對民意的掌握方法,甚至改變了我們的意見。新媒體就像放大器,可以讓極具傳染性的訊息,在近乎沒有成本的情況下迅速廣傳。我們的朋友之間,總有些意識形態的死忠份子;從前他們未必有太多的訊息可以轉載,但現在他們可以用來彰顯自己身份認同的圖文影片可數不勝數。不單是泛民支持者,建制派支持者,同樣從新媒體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,令他們的信念更堅定。除非我們是Facebook 又或者Google,掌握了整盤大數據去作分析,否則單憑自己目測,結果很容易是單元又或者兩極。但是可以肯定,80/20 法則在互聯網的世界,一樣通用。絕大多數被轉貼的內容,其實都是來自少數具有創意的人;而這些創作,很自然又是反映意識形態中最鮮明的部分。
至於香港的民意有沒有外部勢力在干擾,這個問題,我沒有證據說是或者不是;但我
更相信,任何人的意識形態,都要經過長年累月,一點一滴地形成,不是一時三刻可以煽動改變。
任何一個地方的人,核心的信念,是文化和制度的產物。而絕大多數人,對制度的轉變都會感到不安。現在香港人,無論是進步派和保守派,都感到不安,正是因為香港在過去十多年來經歷了政治和經濟的重大轉變。
可是我們要分清楚,不安和恐懼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。恐懼是對某種具體的事情的極度負面情緒,怕自己會受傷害;不安的感覺卻是無以名之的。問題是,人很難接受無以名之的不安,所以很多時人都會誤將那份負面情緒投射到一些具體的人和事:泛民的投射,是北京和保守建制派;保守建制派的對立面,就是泛民。所謂的分化,是表象;廣泛的不安,才是本質。